5 min read

新創 pitch 心得和一些展場體悟

今年參加 2024 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,雖然在公司快兩年了,但都沒有參加到,因為之前在南部實在比較遠,而今年有參加要上台 pitch 的活動,是參加邁特加速器的 pitch 活動,總共有九個團隊,大多都是軟硬整合的團隊,只有我們和另外一家是全軟體的公司。

加速器課程


加速器最主要就是要幫助新創公司加速,加速不代表成功,也可能代表失敗(或認清事實),就是能夠幫助加速,得到一些資源,或許加速後發現這個創業概念不符合,也能協助轉換跑道等等。

這次的 pitch 前,先到邁特加速器上了五週的課程,主要就是跟新創和 Pitch 有關,如何簡報、管理團隊、股權分配等等。還記得第一週上課時,就突然被叫上台,我根本什麼都沒準備,結果就是慘不忍睹。
聽完 創投律師 Bryan 的「簡報技巧」後,才做了一次大修改,練習後終於好點了。

但之後總是被評論缺少了一點味道,就是不夠有熱情,還有沒有自己的靈魂的感覺,我想有一部分是因為我對稿還不熟悉,確實就會像照稿唸導致很像在報告,另外因為 EMILY 不是我做的,我幾乎只負責導入,雖然也有做測試、教學,但程度就還是不一樣,就導致沒有這麼有熱情。

故事的重要


再來就是有一堂課的講師為 Felix 是 Nest 的早期員工,他講述當時老闆為何開立 Nest 的事業,「因為要房子要裝修,但後來看著溫度感應器覺得很醜,而且都沒有省電的標籤...」還有一些細節,但我有點忘了,雖然我只記得一些些,但是在這麼長的演講和過了好幾週的時間,我還記得了一些,這已經算是個蠻好的故事,也讓我印象深刻,至少知道產品是什麼。

Felix 說到述說公司、產品的起頭,就像講故事一樣,要有理和情的部分,相輔相成缺一不可,例如剛剛例子,情就是裝修房子、溫度感應器很醜,理的部分沒有省電標籤,且通常無法自己安裝。

而也在講完這些事情之後,我有一天睡醒突然就想到屬於我自己的故事,雖然我不是 EMILY.RPA 的創辦人,但也有屬於我自己接觸到 RPA 的故事。
所以我 pitch 的開頭就變成:「想起以前我在當會計時,做著重複性的工作,覺得好累,而就在想這些應該是電腦就能夠自己完成的了,所以才加入 RPA 團隊。」這是實實在在的故事,也和親身經歷,當然我覺得還能再改進,但目前版本還算滿意,之後再讓他更進一步就好。

大家都是普通人


有時候常常覺得誰好厲害,但大家都是經過了大量的練習才能變成那個領域的佼佼者,儘管真的有可能有天份的存在,但不可能只靠著天份。

以前常常會覺得老闆很厲害,可以一次做這麼多事情,當然我也知道是花了非常多時間,但就會不免覺得老闆什麼都會的感覺。當我在練習 pitch 時,Jerry 跟我說他自己練習的方法可以參考,他說他在 pitch 都會每天練個 10 次,這樣到正式上場是就有 100 次的練習次數了,我就馬上又想起,真的每個人都是普通人,很厲害的人就只是很努力練習了很多次,痛苦了很多次(雖然能這麼努力或許就不算是普通人?)

以前在國中時都考第二名,怎麼樣都是不會贏過第一名,但幾次交流下來,也知道人家比我努力太多了,而這也不是我要的目標,所以後來也漸漸不會奢求,而是做最好的自己,做想做的事情。

pitch 比賽結果


最後上台的表現還蠻滿意的,雖然還是有點緊張,小小的卡詞,但跟練習的時候表現沒什麼兩樣,雖然隱約有覺得還可以讓整個簡報能夠更好,但之後吧,目前已經很滿意也很喜歡了。

最後得到了前三名,真的蠻開心的。感覺更認識了新創到底在幹嘛,也更認識了自己的公司一些些,也拿到公司前往日本的服務顧問機會。

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