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短時間介紹自己,新創 Pitch 簡報力
這週到了邁特加速器上了 創投律師 Bryan 的「簡報技巧」,每種簡報都有不同的技巧、適合的架構,但不脫離「目的」、「講對方想聽的事情」這兩個部分,而這也可以運用在個人身上,介紹自己、介紹某些項目、甚至是演講。
新創的 Pitch 是什麼?
Pitch 這個字的意思有上場投球,對於創業家代表的是:把創業 idea 在有限的時間內介紹給一群人,目的是短時間內引起聽眾的興趣並獲得支持。這群人可能是你的客戶、潛在投資人、合作對象、甚至是你的夥伴們。
Pitch 的形式有很多種,通常時間都不長,10 分鐘內,有非常短的,像在 1 分鐘內的,我們一般會稱之為電梯簡報(elevator pitch),你可以想像一下有天你衝進電梯裡,你的投資者、你想要找的夢想員工,這麼短的時間內,這麼難得的機會,要怎麼把握住,跟他介紹你在做什麼,並且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這種電梯簡報也很適合用在介紹自己身上,可能在社交場所,要怎麼介紹自己,這也取決於你的目的,你在這邊介紹自己是想要找對象,認識新朋友,或是單純為了介紹而介紹,這些目的都會改變你的介紹內容。
簡報的目的
當你做一個簡報或是創業的 Pitch 目的都是非常重要的,若你的目的不清楚,也會導致你的簡報架構沒有在一個核心中,進而導致結構鬆散等等。
回想以前大學在做簡報時,有時候只是拿到題目,就死命地去做、去查資料,有一堂課我印象蠻深刻的,就是「賽局理論」,教授要我們找出生活中賽局理論的例子並做個報告,很多人就去查了許多資料,也看了一些論文和網路資訊,且很多都並非我們上課所教過的賽局部分,而只是一昧的照著資料整理,做一個報告。而我們這組比較不一樣,是直接使用一個相對其他組簡單的題目,好像是羽球的第一球回球的選擇,來做賽局理論報告。
而這邊我們最後拿到最高的分數,後來想想是因為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「使用課堂所教的」,我們查詢了一些資料,覺得有點複雜和困難,後來將它簡化成課堂所教的對應賽局,而教授也較滿意,反而是那些做很複雜的賽局被問了許多問題。
回到創業的 Pitch,你的目的很重要,你需要募資多少錢,還是需要什麼資源,客戶、和作夥伴等等,也要認清楚自己的公司在什麼狀態,是在種子輪、天使輪、AB 輪等等,了解了這些資訊,更能做出適合的簡報,傳達出想要傳達的。
以免造成,你的簡報做得好棒,不管是講或是簡報內容,但是最後好像不清楚你的目的,你產品好厲害,不過你現在需要多少錢,還是需要什麼,並不清楚。
對方想聽的事情
對方想聽什麼,這就要弄清楚,你演講的對象是誰,還有你的目的是什麼,也就是延續了上一點,依照你的目的和對象,就能得到對方到底在意的是什麼事情。
如果你的對象錯誤時,也會沒有效果,說個浮誇的例子,你被邀請回高中做演講,然後你就講著你的 Pitch,不是正確的場合聽起來就是這麼荒唐。所以需要帶著你的目的並也講給正確的對象聽。
如果是在新創的 Pitch 且你的目的是要找投資人募資,當然就會在各種創業聚會,或是 Pitch 大會中,那這時候你的對象對了,那你就要想投資人到底想要的是什麼,投資人想要的擺脫不了獲利獲利獲利,但也要記得投資新創,投資人還要看的是成長性,當然還有其他面向,但就先 cover 最重要的部分。
成長性很重要,不是有獲利就可以,儘管你現在已經有獲利,但創投想要的都是 10 倍以上的獲利,你有什麼規劃、武器能夠成長到這麼高,這就是需要思考怎麼表達的,而這也是新創最核心的部分。
而這裡也提到簡單幾點 Pitch 產品的架構
- 解決的痛點
- 解決方案
- 商業模式
- 技術
- 成績和策略
- 競爭分析
而以上這幾點的描述,都要記住要講的是投資人想要的東西,你的東西到底多厲害很重要,但你的商業模式和策略還有成長性,這或許是更重要的東西,所以不要一昧的一只講技術,技術部分不要超過 Pitch 的 30%,這不是技術大會,你現在的目的是募資,也不是要找合作夥伴。
所以不同的目的和對象,可能有不同的架構,也可以使用上述的架構,但比例需要做調整,還有要更改成對方想聽的內容。
運用到生活之中
在生活中也能用到上述兩點,就像我文中提到一個大學報告的例子,雖然當時沒有去做這個思考,但後來發現原來也是運用到這兩點,而達到高分,反而不是要做多厲害多複雜的作業。
再舉一個例子,在聯誼配對活動場所,很清楚知道大家的目的是為了想要結婚(當然也要看當時活動的說明、性質),就依活動是以結婚為主的活動,那就要知道怎麼介紹自己,知道自己的目的是要找到好對象(這個好對象也要自己好好定義,才能好好的跟對方說明,或是從介紹中偷偷透露出訊息),而對方想聽什麼也要好好的安排,這樣你的機會就大很多,至少找到你真正想要的好對象的機會是更大的。
而在面試和履歷也是如此,搞清楚你的目的和對方想聽的事情,例如大公司都會先使用機器篩選履歷,那你就要將你的履歷至少可以過這層,然後再到人資手中再過一層,之後就到面試環節,好好搞清楚對方需要什麼和自己的目的,這樣找到適合你的工作機會更高,而非進去之後才在後悔。